记者随后了解到,类似保管不当或突发事件引发的现金残缺或污损事件时有发生,甚至有市民考虑疫情防控需要,把现金放微波炉加热消毒形成炭化、无法流通的“火烧币”。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将破损人民币兑换现金?残损人民币的兑换有什么标准?对此,记者做了采访。
据媒体报道,日前,湖北咸宁的周女士,老家因不明原因失火,导致其母亲存放在铁箱里的约30万元现金被大火烤成黑炭。绝望之余,周女士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中国人民银行崇阳县支行求助。最终,在省、市、县三级人民银行的努力下,专家对炭化的残损币进行检验确定,银行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清点,为周女士兑换了14.755万元。
该新闻吸引众多网友关注,很快成为热搜话题。记者发现,类似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今年3月,上海黄先生拎着一袋被烧焦的人民币,来到中国农业银行上海松江东开支行求助。原来,家中老人使用电热毯不当,不慎失火,将其存放在电热毯下的2万多元现金烧得面目全非。最终,银行工作人员经过2个多小时努力,为黄先生兑换2万元。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中信银行南京分行还为一位脑洞大开的客户细心鉴别处理过“火烧币”。
据悉,考虑到疫情期间,今年2月中下旬,江阴的李女士因担心现金上留有病毒,就把钱放进微波炉消毒。不到一分钟,微波炉就飘出了焦煳味。李女士赶紧取出现金,但大部分纸币已经炭化至黑色,成了“火烧币”。心痛不已的李女士赶紧带着“火烧币”来到中信银行江阴支行。由于“火烧币”炭化部分较多,无法通过仪器辨别,而且清点过程中轻轻碰触容易掉渣,银行工作人员只能小心翼翼一张张揭开、摊平,再将纸币粘在同等大小的白纸上鉴别、清点、确认、兑换,最终为李女士全额兑换3125元人民币。
对此,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有关人员表示,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当下,从金融机构出来的现金都是“干净钱”,回笼发放过程全程都做到安全可控。
记者了解到,按照央行相关要求,金融机构对疫情防控重点地区回笼的现金采取紫外线天以上再投放市场;对非疫情重点地区现金消毒后要求存放7天以上再投放。“经过这些流程的钱币是十分安全的。当然,我们还是鼓励广大市民尽量通过刷卡等非接触式方式支付。”上述人士说。
据了解,为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和货币流通管理的新需要,中国人民银行于2017年发布《不宜流通人民币纸币》行业标准,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明确了不宜流通人民币的概念,界定了共计12种不宜流通的人民币纸币。其中,就包括“炭化”的人民币。
据悉,残缺、污损人民币是指票面撕裂、损缺,或因自然磨损、侵蚀,外观、质地受损,颜色变化,图案不清晰,防伪特征受损,不宜再继续流通使用的人民币。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则是指票面因火灾、虫蛀、鼠咬、霉烂等特殊原因,造成外观、质地、防伪特征受损,纸张炭化、变形,图案不清晰,不宜再继续流通使用的人民币。
相关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对于一般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市民可以直接到银行兑换,但如果是特殊残缺污损的人民币,很多普通银行网点无法兑换,市民可以到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申请鉴定和兑换。
采访过程中,多位银行的人说,特殊残缺或污损的人民币,一般都是因保管不当造成的,兑换难度较大,会给持有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他们建议市民应尽量将现金存到银行,不要在家中存留大量现金。
同时,对于特殊残缺污损人民币,银行人士提醒市民,切忌拍打、挤压、揉搓,要尽可能保持原状,第一时间向就近银行营业网点咨询相关特殊现金业务兑换事宜。
据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相关规定,我国可兑换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分为全额兑换和半额兑换两种。其中,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四分之三(含四分之三)以上,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全额兑换;能辨别面额,票面剩余二分之一(含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三以下,其图案、文字能按原样连接的残缺、污损人民币,金融机构应向持有人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纸币呈正十字形缺少四分之一的,按原面额的一半兑换;票面剩余二分之一以下,不予兑换。